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:30-21:00
古筝陪练课分为班课陪练和一对一陪练。
老师根据学生特点进行陪练分班。 练琴时老师在旁陪练指导,更有效率和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提高练琴质量,问题当场解决。 手型、乐曲准确度及熟练度都能取得明显进步。 帮学生养成正确、良好的练琴习惯及方法,做到“学生 ,家长省心”。
快速学古筝的好处
富有文化内涵底蕴的乐器,古筝学习的音律和弦。随着时间的发展古筝的文化气息就是越来越浓郁了。
时代需要具备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,古筝学习的好处之一,就是能够培养丰富的想象能力,高度的专注能力,大胆的表现能力,深刻的理解能力,优秀的记忆能力,良好的协调能力,沉稳的自控能力,接触的组织能力,锐意的创新能力,自主的学习能力等十大能力,使学习者奠定复合型人才的能力基础。
“兴于诗,立于礼,成于乐”
古筝起源 90年代以来,古筝创作迎来了百花争艳的春天。《黔中赋》的演奏首次运用快速的左手技法而成为亮点;在这时期中,作曲家们参与筝曲创作,增强了创新力度,他们突破传统五声性调式的局限,吸收了日本琉球调式、都节调式的色彩,借鉴了梅西安人工调式的经验,自行设计了许多新的调式,甚至创造了全新的“下方小三度加上方小二度”的调式色彩,每个八度分为三个环节,每个环节是一个大三度音程,在每个环节上都可以演奏同主音大小调的调式。新的调式色彩和多调性连环叠置的定弦方法,促进了演奏技法的变革。如《山魅》(徐晓林)、《幻想曲》(王建民曲)、《箜篌引》(庄曜曲)、《溟山》(王中山曲) 等。在这些筝曲的定弦中,就为转调准备了条件。 getJgMod("289444"); 古筝流派——福建筝
流行于闽南语系的厦门、晋江、漳浦县、云霄县、东山县、诏安县等闽南诸市县,习惯称福建筝为“闽南筝”。自宋末明初至同治年间,古筝已在福建各地长期流行着。历史上,中原人士几次大规模的南迁(公元四、五世纪),带去了丰富的中原文化,使原本落后的闽南地区逐年繁华起来。中原古筝音乐也就随着中原人士的南迁,而传播到闽南一带。唐垂拱二年(686年),河南光州固始人陈政、陈元光父子带领中原人士入闽南漳州;唐末河南固始人王朝、王审知带兵入闽,后称闽王;南宋末年大批中原官僚奔离临安来闽,这些都和传播中原文化艺术有密切关系。另外,北方艺人,尤其是中原艺人来闽卖艺者历朝不断,这就极大地促进了闽文化(包括音乐)的发展。
getJgMod("289451")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