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:30-21:00
古筝陪练课分为班课陪练和一对一陪练。
老师根据学生特点进行陪练分班。 练琴时老师在旁陪练指导,更有效率和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提高练琴质量,问题当场解决。 手型、乐曲准确度及熟练度都能取得明显进步。 帮学生养成正确、良好的练琴习惯及方法,做到“学生 ,家长省心”。
快速学古筝的好处
注意力的发展:
幼儿在演奏时,眼要看乐谱,耳要听音乐,手指要在古筝上准确的移动,手臂要支持手指运动,身体要配合手臂的运动。在整个的过程中,儿童必须集中注意力,否则演奏就会失败。
思维力的发展:
在古筝乐曲中,至少包含两个平行发展的部分,分别由左右手来弹奏,这两部分既有又互不干扰,幼儿必须先分清各部分的关系,在头脑中建立起立体的结构图才能很好地弹奏乐曲。
古筝起源 应劭《风俗通义》说,筝乃“五弦、筑身”。但“筑”是什么样式,历代文献都语焉不详。1973年,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具汉筑明器。这具筑之所以说他是明器,是因为该器虽然髹以黑漆,却是用独木雕成。实心,不利于共鸣,若用来演奏,无法获得足够的音量。此外,该器通长约34厘米,用来演奏显然太短小,而《同典》载,唐代的筑长四尺三寸,汉筑演变至唐代虽然有异,但相差也不至于如此悬殊。这些理由都足以证明它是明器,该器犹如有柄的小瑟,筑面首位各钉以横排竹钉,一排五个,这就与《风俗通》的记载相符。这具明器筑的样式与瑟相同,似乎又说明瑟、筑、筝的样式是极其相似的。 getJgMod("289444"); 古筝流派——福建筝
流行于闽南语系的厦门、晋江、漳浦县、云霄县、东山县、诏安县等闽南诸市县,习惯称福建筝为“闽南筝”。自宋末明初至同治年间,古筝已在福建各地长期流行着。历史上,中原人士几次大规模的南迁(公元四、五世纪),带去了丰富的中原文化,使原本落后的闽南地区逐年繁华起来。中原古筝音乐也就随着中原人士的南迁,而传播到闽南一带。唐垂拱二年(686年),河南光州固始人陈政、陈元光父子带领中原人士入闽南漳州;唐末河南固始人王朝、王审知带兵入闽,后称闽王;南宋末年大批中原官僚奔离临安来闽,这些都和传播中原文化艺术有密切关系。另外,北方艺人,尤其是中原艺人来闽卖艺者历朝不断,这就极大地促进了闽文化(包括音乐)的发展。
getJgMod("289451");